資訊融入教學在最近數年一直是討論教學方法上的主流,彷彿教學必言資訊融入又或者使用資訊融入教學乃必然趨勢等等,然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究竟資訊科技在整體教育環境中發揮何種績效,又能發揮何種效益?似乎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茲就個人觀察及心得作一分享。
資訊科技做為教學工具之一,所著眼的自然應該仍在教學面向,而非資訊科技的功能面向,是故吾人思考重點應該是資訊科技在教學上有何助益,欲達成所擬定之教學目標應該應用哪些資訊科技來達成,如何來達成,而非一眛著眼在資訊科技或操作技能之提昇。更需避免為了資訊融入而融入,若只是為了凸顯資訊科技重要性而忽略教學目標,終究只會令教師對資訊融入教學感到厭煩與失望,甚至產生拒絕心態。而學生也無法在此過程藉由資訊科技的協助來提昇學習成效。那就喪失提倡資訊融入教學的意涵了。
談到資訊融入教學可就「硬體」及「軟體」二個層面來加以探討。「硬體」部分包含:資訊設備的充實、網路環境的佈建、資訊傳輸儲存環境等;「軟體」環境則包含:作業系統及應用軟體的充實與授權、人員的教育訓練、教學資源的建置與充實等。由其中可以看出要完成有意義的資訊融入教學了諸多層面及技能,無法將資訊融入教學的責任完全劃歸某一單位甚至某人來承擔。就整體面向來看,資訊科技人員應屬協助角色,整體規劃上仍應以教學人員為重心,才能有效避免因為過份強調資訊科技但卻忽略教學實際需求的窘境。
若將資訊融入教學視為學校整體教學策略的一環,則能夠明顯看出資訊融入教學的特質。資訊融入教學由以往的幻想硬體建置完成就能夠進行融入教學,到發現資訊融入學的學素材不足的窘境,進而提倡教師自製教學素材,都是在資訊融入教學過程的試誤階段,雖然在這階段教師們藉由不斷的資訊素養訓練提升了整體的資訊應用能力,但也進一步了解到,一份實用的教學素材從規劃、製作道產出確實不易。其間包含了諸多因素及技能,除了之前提到的軟硬體環境建置外,另一方面關於教學媒體的規劃、製作也都是專業領域的一環,要求一般教師獨力去自製教材,不啻緣木求魚。所以以整體的教學規劃面來看,如何結合教學媒體製作人才、教學設計人才及網路管理人才此三專業人才共同進行課程規劃,才有可能將資訊融入教學的教學設計落實於教學現場。
回頭看待資訊科技在校園中的發展與應用,可以發現從早期的害怕拒絕到現在的多元使用,可以發現教師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度及使用上確實提升許多。
雖然在唐斯與梅振家所提出的擾亂定律(Law of Disruption)中認為,現代科技以幾何級數發展但社會體制卻以漸進方式去適應科技所產生的變革,長久發展將會產生衝突點造成強烈的變革。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到在相對於社會體制中更趨於保守的校園生態中,卻在這一波資訊科技的變革中提前去適應訊科技時代的變革,雖然尚未達到掌握資訊科技的境界卻也至少不會去畏懼資訊科技時代的到來。這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創造需求。
將資訊工具視為教學或生產工具的選項之ㄧ,將能夠清楚呈現資訊科技作為教學工具的特質,就是如何在教學中發揮資訊科技對於提升教學目標的功能。當然,此處所指的教學係指廣義上的教學。工具的應用在於是否符合需求,若是藉由資訊科技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 效率或是整體生產力的話,自然具有引誘教師去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誘因。但是在一開始鼓勵人們去使用新科技時,必然會遭遇到人們對於新科技學習上的瓶頸進而產生畏懼或拒絕心態。我們可以從左圖看出,資訊工具的學習上是需要時間去熟悉後才能發揮其優異的工作效率。是故如何規劃漸進式的使用環境讓人們逐漸去熟悉進而接受新科技,最後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是在引進資訊科技時必須花心思去規劃設計的,而非僅是透過資訊技能檢定就能將新科技交到教師手上。
而創造需求環境的同時,需要注意如何提供正面的需求環境讓使用者能夠進接受並樂於接受是相當重要的。若是能夠提供正面的需求及應用環境,將有助於使用者迅速掌握新科技的應用及其便利性。這裡所謂的正面需求環境包含人性化的操作介面、便利的操作環境及應用層面,人性化的操作介面有助於使用者迅速掌握並加速學習曲線,而應用層面的規劃則與資訊的重複應用及流通率有關,當資料的重覆使用率愈高時,資訊的價值就相對提升。反之若是提供的需求環境不但無法讓使用者易於使用、樂於使用的話,那只會讓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的評價呈現負面價值,那就得不償失了。
現今,從教育部、教育局進而到學校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策略上都可以見到更加務實的作法,不再強調以往的強制性做法如:班級網站、自製教材等。而能夠從強制提供資訊工具的思為進展成為提供資訊服務價值的角度進行思考與投資,這對於資訊科技在校園內的應用與發展必然會有正面的評價與回饋。而不管是教師或學生,如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藉由資訊科技的優勢及應用而能有效提升整體學習成效及教學目標,或許才是各級單位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需要去重視與省視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